最近感覺會莫名的想哭,但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wtf。猜想是情緒的某種機制。我想我可能有些憂鬱。但網路找了《台灣人憂鬱症量表》,做完再比對《憂鬱自我評估量表.PDF》。得到:「我有病,該去看醫生了」。
覺得實在太好笑了,在醫生的眼中,你一定有病。這檢測本質是有嚴重瑕疵,我因工作具有壓力性,所以常有逆境時期。此時壓力極大(我不知道那是壓力,我視為日常狀態),而這憂鬱自我評估量表,卻指說我有憂鬱。太荒謬了,抗壓性與憂鬱傻傻分不出來。網路太方便,卻也充滿著陷阱,這個測試,就是讓覺得有憂鬱症的人,必然成為憂鬱症患者。這擺明就是挖洞給人跳的詭計。預期心態的自我強化。
如果你能理性分析會發現,你得分越高代表你的抗壓性越好。
從可笑的評量表,找到我自己的問題。原因我太理性了,因為這是交易的習慣。但長時間下來,身心還是會累,需要把累積過量的情緒找個出口。像看個會讓人強制掉眼淚的電影《你的名字》。
如果你能找到看到會笑到能地上打滾效果更佳,但這種好片並不太多,十年可能沒有十部可達到這水準。而且看完一次大致上就免疫無效了。
如果想學習怎麼解決困境,《The Martian》是近年的首選,或漫威的《Thor: Ragnarok》《Doctor Strange》。先看完這三部,還是無解,再找醫生($.$)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